在新疆,防沙治沙、荒漠化治理從來不是一道“要不要做”的選擇題,而是“必須要做”的必答題。把沙漠、荒山變綠地,再從綠地收獲財富,新疆各族群眾在與風沙持久的斗爭中逐漸掌握主動權(quán),實現(xiàn)了從“沙進人退”到“綠進沙退”再到“人沙和諧”的巨大轉(zhuǎn)變,走出了一條具有新疆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,為根治土地荒漠化、沙化這個“地球的癌癥”貢獻了“新疆智慧”,闖出了“新疆樣板”?;哪环Q為“地球癌癥”,意為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(nèi)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、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(qū)的土地退化,是造成沙塵暴災害的主要原因,也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(fā)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態(tài)問題。
一代代和田人,與“沙龍”在時空中進退斡旋,在幾十年的接續(xù)博弈中,人與沙逐漸建立起一種全新的關系——和諧。和田地區(qū)也在書寫“綠色奇跡”的過程中,打磨出了從“沙進人退”到“人沙和諧”的治沙經(jīng)驗。和田,位于新疆南部,南枕巍巍昆侖,北傍中國最大的沙漠——塔克拉瑪干沙漠。和田河、克里雅河、尼雅河等從這里流淌而過,在大漠邊緣沖刷出片片綠洲;但同時,狂風掠過大漠,卷起漫天黃沙,不時向綠洲襲來,羊圈會被流沙湮沒,農(nóng)作物會被連根吹走。在這片綠洲與沙漠為伴的土地上,人與沙的博弈從未止歇,一代代和田人,在光陰流轉(zhuǎn)中,與“沙龍”在時空中進退斡旋。幾十年的博弈中,人與沙逐漸建立起一種全新的關系——和諧。和田地區(qū)也在書寫“綠色奇跡”的過程中,打磨出了從“沙進人退”到“人沙和諧”的治沙經(jīng)驗。
從“沙進人退”到“人沙和諧”,托帕艾日克村正徐徐繪制生態(tài)保護與修復的新畫卷,展示著荒漠生態(tài)的嶄新面貌。三月的暖風喚醒沉睡的托帕艾日克村,道路兩旁白楊直聳藍天,守護著阡陌縱橫的良田。遙望遠方,一簇簇紅柳、梭梭,尖芽初露,如同生命的筆觸,絲絲縷縷向沙漠深處浸染綠意。托帕艾日克村坐落在和田地區(qū)策勒縣策勒鄉(xiāng),毗鄰沙漠。看著如今充滿生機的小綠洲,誰能想到,這里曾是綿延起伏、寸草不生的沙海。上世紀80年代,和田地區(qū)大力實施塔里木盆地周邊防沙治沙工程,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與荒漠風沙拉開了長達幾十載的拉鋸戰(zhàn),最終將風沙控住、讓黃土停住,建成這片綠色的家園。
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(tài)與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成立40多年來,一批批科學家做科研、戰(zhàn)黃沙,徐徐圖之、久久為功,從“沙進人退”到“綠進沙退”再到“人沙和諧”,實現(xiàn)了生態(tài)保護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(huán)?!耙郧耙还物L,經(jīng)常是黃沙漫天,門都推不開,人也不敢出門,種的樹苗也活不了?,F(xiàn)在我們在科研人員的幫助下種了很多樹,村里的環(huán)境越來越好,周邊還種植了幾百畝紅棗林,風沙再也進不來了。”策勒縣策勒鄉(xiāng)托帕艾日克村村民阿卜力克木·麥麥提明說。曾經(jīng),他所居住的村莊因風沙侵襲,大家不得不三次離開家園。上世紀80年代初,流沙更是逼近到距策勒縣縣城邊緣1.5公里處。怎樣守護家園,成了當時策勒人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難題。